数据结构与算法之决策树 剪枝代价 损失函数 / 复杂度项 权衡

数据结构与算法阿木 发布于 26 天前 5 次阅读


摘要:

决策树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模型,广泛应用于分类和回归任务。未剪枝的决策树容易过拟合,导致泛化能力差。剪枝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来改善决策树的性能。本文将围绕决策树的剪枝技术,探讨损失函数与复杂度项的权衡,并通过代码实现来展示这一过程。

关键词:决策树,剪枝,损失函数,复杂度项,过拟合

一、

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形结构的数据挖掘方法,通过一系列的决策规则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子集,最终达到分类或回归的目的。未剪枝的决策树容易过拟合,即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良好,但在未见过的数据上表现较差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剪枝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决策树的构建过程中。

剪枝的基本思想是在决策树构建过程中,通过剪去一些不必要的分支来减少模型的复杂度,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。剪枝过程中,需要权衡损失函数和复杂度项,以找到最佳的剪枝点。

二、损失函数与复杂度项

1. 损失函数

损失函数是评估模型性能的重要指标,用于衡量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。在决策树中,常用的损失函数有:

(1)分类问题:交叉熵损失函数

(2)回归问题:均方误差损失函数

2. 复杂度项

复杂度项用于衡量决策树的复杂度,常用的复杂度项有:

(1)基尼不纯度

(2)信息增益

(3)条件熵

三、剪枝方法

1. 预剪枝(Pre-pruning)

预剪枝在决策树构建过程中进行,通过设置一些限制条件来避免过拟合。常见的限制条件有:

(1)最小样本数:当某个节点的样本数小于最小样本数时,该节点不进行分裂;

(2)最小信息增益:当某个节点的信息增益小于最小信息增益时,该节点不进行分裂。

2. 后剪枝(Post-pruning)

后剪枝在决策树构建完成后进行,通过遍历决策树,剪去不必要的分支。常见的后剪枝方法有:

(1)成本复杂度剪枝(Cost-Complexity Pruning)

(2)最小误差剪枝(Minimum Error Pruning)

四、代码实现

以下是一个基于Python的决策树剪枝示例,使用成本复杂度剪枝方法:

python

import numpy as np


from sklearn.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


from sklearn.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, plot_tree


from sklearn.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

加载数据集


data = load_iris()


X = data.data


y = data.target

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


X_train, X_test, y_train, y_test = train_test_split(X, y, test_size=0.3, random_state=42)

构建决策树


clf = DecisionTreeClassifier(criterion='gini', max_depth=None)


clf.fit(X_train, y_train)

绘制未剪枝的决策树


plt.figure(figsize=(12, 8))


plot_tree(clf, filled=True)


plt.show()

剪枝


clf_pruned = DecisionTreeClassifier(criterion='gini', max_depth=None, ccp_alpha=0.01)


clf_pruned.fit(X_train, y_train)

绘制剪枝后的决策树


plt.figure(figsize=(12, 8))


plot_tree(clf_pruned, filled=True)


plt.show()

评估模型性能


print("未剪枝决策树准确率:", clf.score(X_test, y_test))


print("剪枝后决策树准确率:", clf_pruned.score(X_test, y_test))


五、结论

本文介绍了决策树的剪枝技术,并探讨了损失函数与复杂度项的权衡。通过代码实现,展示了成本复杂度剪枝方法在决策树中的应用。实验结果表明,剪枝后的决策树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有所提高,证明了剪枝技术在提高决策树泛化能力方面的有效性。

在实际应用中,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剪枝方法,并通过调整剪枝参数来优化模型性能。剪枝过程中需要权衡损失函数和复杂度项,以找到最佳的剪枝点。